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提振经济的关键变量,对推进经济发展具有乘数效应。绿色金融最初源起于传统金融业务的绿色化转型,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经济体就在绿色金融领域内先行先试。2003年,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等7个国家的10家国际领先银行签署“赤道原则”,将绿色金融的实践上升到新高度,越来越多的发达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通过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建设,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为绿色企业及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自2016年人民银行牵头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系统性提出我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框架以来,绿色金融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改革试点持续深入,并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贸、投融资、技术和产能合作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郑重承诺,更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也迎来重大机遇,积极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努力夯实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在内的“五大支柱”,为助力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基础上,《关于修订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绿色融资统计制度》《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等相继出台,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统计和分类标准进一步完善,随着《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等行业标准的发布,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持续完善。但与此同时,尚存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不统一、缺少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无法覆盖全部具有绿色转型需求的行业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金融的持续深入推进。
本研究立足于绿色金融在“双碳”目标下的新形势与新挑战,首先,提出将碳效作为识别和评价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重要指标和认定标准。其次,构建碳效评价模型,结合实例与模型评价结果,提出三类绿色信贷产品设计思路。最后,为政府和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金融机构持续创新绿色金融风险评价标准和量化工具、为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提出建议。
研究报告部分研究内容基于能源基金会支持的《基于碳效的绿色普惠金融产品研发及示范项目》。
✦了解全文详情请点击右方标题链接基于碳效的绿色金融标准构建和应用
特别声明:
大成律师事务所严格遵守对客户的信息保护义务,本篇所涉客户项目内容均取自公开信息或取得客户同意。全文内容、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大成律师事务所任何立场,亦不应当被视为出具任何形式的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该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中的任何内容。